山豬、飛鼠、撒可努
這是一部以原住民的觀點來拍攝的電影,片中傳達了原住民的自然觀、人生觀,以及原住民的幽默,同時也引出了在現實的文明演進洪流中,原住民如何在這種失去舞台的世界中求生存。太體上來說,是一部不難看的電影,風格清新愉快,劇中人物多半不是專業演員,卻有一股純真自然,片中夾帶許多未經掩飾的趣味笑點,讓人在看完電影後覺得很輕鬆。
或許是從原著改編的緣故,(我還沒看過原著,無法了解是否原著的編寫架構如同電影一樣)在片長時間不多的情形下,要塞入太多的主題,而且有多線不同的觀點切入,往往讓人還在思考上一個問題時,下一秒已經進入到另一個領域中,而且似乎都已有定論,讓人無法再細細深入或作批判,有點可惜。
一開始的片頭很吸引我,撒可努騎著一台野狼機車馳逞在山林公路中,緩緩地自述,最後片頭也是他繼續在路上騎著車巡邏而結束,頗有頭尾呼應的味道。然而他很快地就切入到小時候獵飛鼠的畫面,讓人有點措手不及,如果我是編劇的話,我會安排一個事件,撒可努在騎車是辦一件事,比方說送信、接人,或是巡邏、辦案…然後在這個過程中引發一些小時候以及以前抗爭的故事經過,最後當然是回來把這件事辦完啦!
獵飛鼠及獵山豬的最重要過程是…「等待」。然而這種等待在年幼的撒可努心中是無法體會的,他只能隨著父親在一次又一次的追蹤過程中提出同樣的疑問「到了沒? 還有多久啊!」而老練的獵人父親總是以充滿自信的口吻回答「就快到了!」。不過小小的撒可努馬上就展現他身為優秀獵人的天賦,在一片茂密的樹林中發現了飛鼠的蹤跡,在經過父親經心的煙燻、特製長褲網子的誘捕行動中,還是讓狡滑的飛鼠給逃跑了! 小撒可努爬上高高的樹端發現,哇! 這隻飛鼠有好幾個後門呢!
「一定要抓到這隻飛鼠,不然這隻飛鼠就會教其他飛鼠,以後我們就獵不到飛鼠了。」獵人父親巧妙的比喻,告訴孩子們上學的重要性,要不斷地學習,才能在殘酷地世界中生存,然而生為人類,就是要去阻止飛鼠經這種經驗傳承。撒可努的爺爺,也是族中令人敬畏的獵人族長,語重心長地說「這隻飛鼠很聰明,要抓到它只有一種方法!」此時的我心中湧起一股激動的血,排灣族人捕捉飛鼠的神奇秘技會是什麼呢? 是否又是某種古老令人無法參透的智慧呢? 不過… 當一聲槍響劃破天際,飛鼠從天而落到撒可努爸爸的頭上時,全場的笑聲打碎了我的期待,或許吧? 這是撒可努對於文明與科技的一種無力降服感?
同樣的橋段出現於爬山時,出身於大都市的政府高官黎秘書抱怨上上下下的山路巔跛,頻頻詢問「軟膠鞋真是最好的登山鞋嗎?」撒可努黝黑的臉孔上露出雪白的牙齒,點點頭回答。黎秘書困惑地再問:「那你為什麼穿登山鞋?」畫面定焦在撒可努的嶄新登山鞋上,撒可努大笑「時代在進步,獵人也要進步啊!」
然而這樣的笑點穿插,卻與本片的主題格格不入。整片的中心線是政府要求社會發展,所以要開一條公路橫過他們的部落,而撒可努為了要保有原住民的文化,要保有山林的完整性,隻身到台北展開柔性抗爭行動—邀請官員到部落一聚。最後當然是如大家所期待的,官員發揮了他的影響力,開挖山路的工程暫緩,這代表了傳統戰勝了文明發展嗎? 我也不知道…我想撒可努也不知道吧!
這部片還探觸到了山林保育的畫題,貧富差距的問題,教育的重要性,現代婚姻親情的問題,最後還來了一段抗日情節,一群獵人在山野中與日軍追逐,最後站在岩石上向天吶喊著我不懂的語調。
正如我不懂為何在片中一直強調麥香紅茶的置入性行銷,未清楚說明地理環境下,為何一下子在海邊、一下子在山上,為何小撒可努在山上迷路遇到了一位神秘人物,醒來後卻已經在外婆家門口? 片中一直強調撒可努愛讀書,與黎秘書的親子關係,卻又只是點到為止…
或許,這正是撒可努要布下的「誘餌」吧? 要我們有一天能像黎秘書一樣,親自拜訪一下原住民部落,實際地與他們生活、交談,也要我們來常常關懷國片,才能更清楚地理解吧? 我很樂意,但是也期待,在下一部原住民的小說或電影中,我能看到更明白的論述,更引人入勝巧妙安排的劇情發展,畢竟,電影是一項藝術工業,不論要呈現的是大眾口味或獨立風格,品質還是最重要的!
- Dec 12 Mon 2005 17:15
山豬、飛鼠、撒可努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禁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