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馬利亞說:「我是主的使女,情願照你的話成就在我身上。」 路1:38

口白人生(Stranger than Fiction)是一部很有趣的小品電影,我覺得很好看。雖然說是小品,卻也有如艾瑪湯普森、達斯汀霍夫曼等奧斯卡常客的跨刀,讓我們更能將自己投射到劇中人物的情境中。

它討論到很多的觀點,以後設方式來編寫,但我只想討論關於命運的問題。

我們都知道每個人終將一死,但是沒有一個人會想知道自己是怎麼死的,就算知道了也不會就這樣乖乖等死。在劇中的主角哈洛就是這樣的一個「普通人」。他在無意中知道自己被寫進了一本小說中,吊詭的是自己的人生將順著這本小說的情節發展而變化。不幸的是這個作家的特色就是每部小說一定會把主角給寫死,所以哈洛當然不甘這樣白白就掛了,盡一切努力地希望能逃過一劫。

哈洛原來是一個沒有人生目標跟規劃的人,彷彿他只是個機器,每天起來刷牙、穿衣、上班、下班、睡覺。甚至連刷牙幾次,走路到車站幾分鐘都精確無誤。電影以模仿「虛擬人生」遊戲的畫面來穿插,人物會有各種狀態,肚子餓了會出現一個漢堡的圖示,上車刷卡會有錢的符號消失,想上廁所會出現馬桶的小圖在頭上……人生其實也是一個縮小版的遊戲,只是我們不知道背後是否有一個正在操控的玩家或是有個作家正在編寫我們的故事。

忽然間,哈洛和「創作」他生活細節的作家有了第三類接觸,於是他開始檢視自己生活的每一個步調,試圖來逃避控制,也開始有了想要自主的意識,破壞生活規律,尋找新的出路。然而在試過所有努力之後,他明白自己的人生已被「命定」,但在中年就死得不明不白實在是很令人嚥不下這口氣的嘔,於是他勇敢地去找作者談,沒想到最後的結局已編寫好,只是還沒定稿。而這個結局當然是哈洛必須死,更無力的是,連文學大師都認為這個死亡是這本書最棒的結果。

哈洛會如何選擇?

如果說,在我小時候,有人跟我說,喂,你這個人啊,從小到大一路念書會蠻順利的,(咦,不錯)但是大學畢業後會無所事事好幾年,(嗯? 怪怪的)然後又在一家還算不錯的公司待很久,(聽起來還蠻好的嘛)在29歲會結婚(會不會太晚一點啊?我想25歲就結婚耶),不過會在33歲那年離婚…(喂,不會吧??)然後接受了基督教的信仰,只是在未來兩年間也沒什麼成長跟建樹,日子平平淡淡地過,還偶爾有點自憐跟孤單……(哇!我不要聽下去了!)

我才不要這樣的人生呢,我以前想過,我大學時要瘋狂地玩、瘋狂地交女友。然後念研究所、念博士班,出國念書,回來教書當教授,有個溫馨美滿的家庭。或者是我爸爸版的耗油人生是這樣:「念書念書念書,考試考試考試,當醫生,賺大錢,移民美國。」但在名為奇妙的大編劇家手中,耗油人生似乎與我們的想像有很大的差異。

如果當年有人跟我預言我這樣的人生,我大概會很生氣,之後會很沮喪自己怎麼會如此沒出息。或者是想辦法搞怪,看能不能來逃開這一切?

似乎我不該知道我的人生結局會如何?

可是我們卻常常在做相反的事,不是嗎?在未信主以前,我們求神問卜,算命通靈地就是想知道未來會發生什麼事;在信主以後,我們求神給我們異象,自許要走在神所喜悅的道路上。然而在知道一些之後,我們的反應常常是逃跑跟悖逆。

如果這一切的細節,都是在為著以後那令人驚豔讚嘆的結局鋪陳,如果這中間的過程,在在都導引我們邁向那精心設計的完美橋段,讓旁觀的讀者大呼過癮。我們是否更該認真的「演出」?

有多少人可以和編劇來溝通,討論自己人生劇本的發展?有多少人願意相信我們的編劇會為我們譜寫一齣最佳的劇本?又有多少人會不顧一切脫序演出?又有多少人根本就只是照著劇本念台詞,一點感情都沒投入?

最後,哈洛選擇了順服,結果作家動了慈心,於是哈洛得以蒙福。而作家也從一個「我不相信上帝」的無神論且悲觀主義者,轉變成為可以講出「你人生中的每個細節,都可能是上帝精心巧妙的安排設計」話語的人。

正如馬利亞被天使告知她的「命定」之後,她回答了,「情願照你的話成就在我身上」,我也期待自己有這樣的信心與勇氣,一方面能明白神在我身上的旨意與計劃,另一方面能勇敢地去演出這場戲。

***
非常棒的編劇。一開始的規律生活、小孩騎腳踏車、手錶、公車、作家……最後都成為絕妙的伏筆。首尾呼應一氣呵成,令人大呼過癮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fossaro 的頭像
    fossaro

    fossaro的部落格

    fossar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